&esp;&esp;他见唐军强弩之末,援军和都城中的兵马一起杀出,唐军毫无反抗之力。
&esp;&esp;这一次,比第一次南征更惨。
&esp;&esp;数万大军,全军覆没。两京地区无数家庭将迎来丧失丈夫、儿子、父亲的痛苦,应了杜甫“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的预言。
&esp;&esp;刚好在大雨停下的时候,杨国忠得到剑南传递的消息。
&esp;&esp;这则消息,如晴天霹雳。
&esp;&esp;关中地区赈灾还未有头绪,而剑南一场大败,足以让他声誉扫地。
&esp;&esp;他在豪宅中无能狂怒,骂李宓无能,骂玛祥·仲巴杰想要背叛大唐。
&esp;&esp;为什么在大战的时候,不见吐蕃铁骑出现?
&esp;&esp;杨国忠传书至吐蕃,向玛祥·仲巴杰质问的同时,下令监视剑南到长安的驿站。
&esp;&esp;不要将大败的消息传到长安。
&esp;&esp;没过几天,杨国忠换了一番脸庞,拜见兴庆宫中纸醉金迷的李隆基。
&esp;&esp;他伪造一份“贺表”,表示此战大胜,歼灭敌人过万,使南诏不得不退守回都城大和城防御。
&esp;&esp;但无奈唐军粮草不济,不得不退兵,未能灭掉南诏。
&esp;&esp;不过杨国忠向李隆基保证,下一次南征,必然将南诏灭亡。
&esp;&esp;至于吐蕃那里,不论如何,杨国忠只能吃一个哑巴亏。
&esp;&esp;李隆基听说胜利了,但没有灭国,没有多大喜悦。只是奖励杨国忠一千匹绸缎,一百件金器,一万贯钱,让他自己去准备吧。
&esp;&esp;由于李瑄灭大国之举,开疆拓土,屡屡大战完胜,使李隆基对这种强度的战斗,提不起太大兴趣。
&esp;&esp;在李隆基看来,南诏只是南蛮小国,杀敌一万,在他辉煌的履历中毫不起眼。
&esp;&esp;纸终究包不住火,杨国忠想要瞒天过海岂是那么容易。
&esp;&esp;没过多久,南征军全军覆没的消息,就传遍长安。
&esp;&esp;关中百姓嚎啕大哭,刚经历百年难遇的水灾,又见丧亲之痛。
&esp;&esp;再加上缺少粮食,忍饥挨饿。百姓的戾气和怨气,在这一年,无限提高。
&esp;&esp;时间刚跨入天宝十三载的冬天,长安发生一件大事。
&esp;&esp;杨玉环的八姐秦国夫人在前往华清宫前,病死在家中,结束罪恶的一生。
&esp;&esp;或许,在这个时候死亡的秦国夫人,是五杨中最幸运的……
&esp;&esp;杨玉环与姐姐们关系一向很好,这使她伤心欲绝。
&esp;&esp;加上对李瑄的思念,又无尽的孤独在身,此时的杨玉环满面憔悴,如风中的花朵一样,让人怜惜。
&esp;&esp;在凄冷的宫殿中,每每独自静坐。
&esp;&esp;凝望那皎皎明月,不时出神。
&esp;&esp;有时候在不经意间,脸上布满泪痕。
&esp;&esp;她不在喜欢盛开的鲜花,而更喜欢落花,喜欢铁花,这些转瞬即逝的事物。
&esp;&esp;李隆基认为他的玉环娘子无法承受秦国夫人死亡的打击才会如此,因此对杨玉环更加怜惜。
&esp;&esp;害怕杨玉环再因为兄弟姐妹的事情而难过,李隆基对虢国夫人、韩国夫人、杨铦、杨琦更为纵容。
&esp;&esp;一些对杨国忠不利的消息传到耳中,李隆基全当无事发生。
&esp;&esp;李岘被贬后,文武大臣害怕杨国忠,不敢提起,朝堂上进入最后的“万马齐喑”。
&esp;&esp;这一切,高力士看在眼中,急在心里。
&esp;&esp;寒冬腊月,华清宫中,李隆基在温泉环绕的飞霜殿内,与老兄弟高力士闲聊。
&esp;&esp;高力士隐晦地透露一些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esp;&esp;“力士,我已经老了。今将朝堂政事托付于宰相,将边疆政事托付于诸帅,夫复何忧?”
&esp;&esp;李隆基笑着向高力士说道,让他不要多想。
&esp;&esp;但高力士有意而来,自然不会就此罢了,他起身向李隆基劝谏道:“老奴听说云南一带并非宰相说的大胜,而是屡屡战败丧师。当今边帅拥兵太盛,朝廷南衙禁军虽多,但久未训练,他们有的在各坊市当小贩,有的在达官贵人那里做
耽美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