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浩南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先把传热相变、结构力学、流体力学、电磁场几个常用的单物理场仿真,以及像是对流扩散、对流传热、热电耦合、流固耦合这些涉及2-3个物理场的弱耦合问题给解决掉,再去逐步攻克更多物理场、更强耦合的问题。”
“但如果是这样的话……”
听到这里的徐洋微微皱了皱眉:
“常博士你应该也知道,几乎所有的单物理场仿真现在都已经有比较成熟的解决方案了,并且非线性度不高的弱耦合问题也可以通过简介耦合或者全耦合手段求解,恐怕对于新用户的吸引力不会很大啊……”
她说的当然是有道理的。
人嘛,都有惰性,能不变就不变。
尤其工程领域更是如此。
到常浩南重生之前,甚至还有些常年不更新的工程软件只支持dows98系统,以至于他们研究所里一直保存着一台堪称文物的老式电脑。
但问题在于,跟民用飞机适航审定的情况类似,如果现在不去求变,以后再想做同样的事,付出的代价也是百倍千倍的。
这一点,已经经历过一遍的常浩南非常清楚。
一方面,眼下是1997年初,尽管西方发达国家的相关工业软件已经发展了大概20-30年的功夫,但也都是刚刚,或者尚未开始琢磨商业化的事情,大家勉强还算是站在差不多的起跑线上。
另一方面,国内会大量使用商业软件的基本只有高校、研究所和国企,都是靠行政命令就能够触及到的地方,并且相关的软件生态壁垒也还没有建立起来。
实际上,华夏自己的半导体产业和软件工业建立的时间不算很晚,80年代初期就已经算是有所起色,和霓虹那边的差距大概在5年左右,虽然不算先进,但也算是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产业体系。
耽美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