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3章(2 / 2)

“外伤一般会导致出血。”林淑真说,“没有出血,单纯水肿的话,过敏的可能性大。”

“那你说,过敏原会是什么呢?”卢俊亮说。

“这可就不好说了,有的人虾子过敏,有的人花粉过敏,每个人都不一样啊。”林淑真说,“这个要靠观察。”

“什么东西过敏,医院检测不出来吗?”冯凯问道。

“好像还没有什么好办法吧?”

冯凯点了点头,心想在陶亮的年代,查过敏原已经是很普及的技术了,没想到这个时候还做不到。

“稀饭咸菜总不至于过敏。”卢俊亮说,“那煤窑里,可能有过敏原吗?”

“当然有可能,比如粉尘,又如瓦斯,都有可能导致过敏。”林淑真说。

卢俊亮双手抱头蹲到了地上,好一会儿才抬起头来对顾红星说:“师父,我可能搞错案了。”

“别急,怎么说?”顾红星问道。

“是你的一句话点醒了我。”卢俊亮说,“我们之前认为汪兰花是被扼死的,原因是她的颈部皮肤有皮下出血,喉头有水肿。但是我现在仔细想想,位置不对啊!她颈部的皮下出血是在锁骨上缘,而喉头水肿是在喉结的位置。”

“那位置是对不上,差了好几厘米呢。”林淑真插嘴道。

“位置。”顾红星沉吟道,“你们法医看损伤的位置,就像我们痕检要看物证的位置。我们不能跳出现场来单独看某一样物证,必须要结合物证在现场的特定位置,才有推断的价值。”

“是的。”卢俊亮说,“还有就是,我回头想想,死者颈部的皮下出血呈青紫色,应该是损伤后两天的颜色。”

“皮下出血先是红色,慢慢变成青紫色,最后是绿色、黄色。因为身体在吸收皮下出血的过程中,会形成含铁血黄素,而随着含铁血黄素的含量增加,皮肤的颜色也会不断改变。”林淑真孜孜不倦地进行着科普。

“如果是颈部掐痕导致的死亡,不应该是青紫色的,而应该是红色的。”卢俊亮说。

“不错,虽然你没有老师教,但你可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结合理论进行思考。”顾红星说,“这就是进步,这就是成长。哪怕是跌跌撞撞,只要成长了,就是好事。”

“你们说了这么一大圈,原来这不是一起案件啊?”冯凯说,“不是案件是好事儿啊,小卢你也别担心,虽然冯川被抓了,但没抓错,他虐待妻子、企图遗弃妻子这些事儿是查实的,也够判刑的。”

“但险些判了他死刑啊。”卢俊亮仍然自责。

“那黄大队他们也有责任。”冯凯小声说道。

“有个问题。”顾红星说,“我们现在说死者不是被掐死的,而是误入煤窑过敏死的,依旧没有证据啊。黄大队他们是不会采信的。”

“是不是过敏,现在真的一点检测手段也没有吗?”冯凯说。在他的印象里,顾雯雯曾经办过过敏死亡的案例,还做了什么检测,但都是些英文字母,冯凯记不住。

“你等等。”林淑真打开了自己的柜子,在里面找了起来。找了许久,她拿出一本杂志,说:“这是龙番大学的学报,我记得里面好像有一篇关于引进一个什么技术的论文,就是针对过敏的,我有点印象。”

i:免疫球蛋白e。

林淑真翻了一会儿,指着一篇论文的题目说:“喏,找到了,就是这个!龙番大学陶若愚教授写的,1966年日本一对科学家夫妇发现了一种叫作i i:免疫球蛋白e。的东西,通过对i的检测,可以明确患者是否存在过敏的情况。陶教授他们也在做这方面的研究。很简单,抽一管子尸体的血就可以。”

这个英文名词,冯凯听起来很耳熟。

但比起这个,他对自己听到的另一个名词更感震撼,甚至僵在了原地动弹不得。

因为陶若愚,就是陶亮的父亲。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耽美小说